2020年02月18日.星期二,yachak信息:
“鵝”要如何出來.

一隻鵝自小被圈養在瓶子裡,日復一日等到身體長大的時候,瓶子也就沒有了容納的空間。鵝代表我們的自性或靈魂,它假定被囚禁在小小的身體裡面,但是它會不斷地成長,總有一天會感覺到世界容納不了它對自由的渴望——任何靈魂都會渴望的終極自由。一個問題被提出來:怎樣能夠在不打碎瓶子的情況下讓鵝出來?這是個有深度的問題。它不是在考驗一個人的智商和小聰明,它是在問關於見性的公案,它是在問那個終極的技術。

所以這個問題是在問:“如何在不毀壞身體和心智的情況下讓自性(靈魂)獲得自由?”。如果把這個問題延伸得更現實一點,那也可以說:“如何在煩惱的世界當中仍然能夠保持心靈的自由和喜樂?”。

通過殺死身體和毀壞心智不僅會增加更重的業,也會讓心智倒退,但靈魂仍然是在囚禁狀態。解決之道只能是從內部重建秩序,改變那些帶來束縛的觀念和行為模式,這樣才能保證在不毀壞瓶子的情況下讓鵝重獲自由。這既關係到智慧,也關係到體驗。智慧和智力的根本不同在於智力是依賴知識、經驗、邏輯和記憶來反映事物的,而智慧是根據當下具體情形來反映事物的。沒有智慧的介入,對主客兩者的全面覺察就不會發生,也就無法認出什麼是束縛性的行為和思想模式。而體驗是驗證我們的秩序是否生效的前提,如果內在有秩序我們就有思想和行動的自由。這種自由不是妄動,妄動的自由會帶來業,業是束縛的總稱。自由是智慧和秩序的合成。

智慧是純粹意識,有時表現為從靈魂深處發出的聲音和感受,所以它是被動的,這種被動是更敞開和放鬆的心態,而不是怠惰和對抗的意識。智慧會帶來臣服,臣服不是屈服而是發自內心的認可和信任。在一個人尚未學會臣服之前,靈性體驗不會發生。甚至都不能說他在靈性上已經準備好。臣服會讓人意識到頭腦的緊縮和陰暗面,從這些緊縮和陰暗裡面我們就能發現智力的三種帶有限制性的形態:樂觀主義——熱情、興奮、盲目、理想化。悲觀主義——消極、被動、安靜、真實。折中主義——模糊、猶豫、弱化、平衡。

無論我們選擇哪一種智力模式都不可避免它的副作用(對立面),所以它們是受限的,它們就是瓶子本身。單純從心理分析入手來解決問題,它只會不斷地製造更多副作用,是不可能讓人獲得終極自由和答案的。必須要尋找一條更準確的思維道路(中道),既要避免陷入思維的限制和片面性,又要能夠結合所有的正面和整合性,這是提升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或者說智慧的關鍵所在。

儘管如此,再優秀的智力也只能用在具體有形的事物當中,在形而上的精神領域,任何思維都可能是受限的。就像你無法找到一個真正的方法一樣:既不能打碎瓶子,又要讓鵝出來。當問題找不到任何答案的時候,我們就有機會去質疑這個提問者,這個問題的動機本身。這個問題是對的嗎?它的本質是什麼?問題的動機又在哪裡?心智必須被創造出自我覺察的情境和機會。

意識必須變得更精細,才能深入到問題的內核,就像深入任何細微的困惑和煩惱當中一樣。當我們發現大多數問題都是頭腦的恐懼、擔憂、猜疑、妄想所引起,我們就會付之一笑。這些煩惱純粹是自找的,根本和事實無關。所以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還不夠,還要轉變頭腦的習慣:無意識狀態。一層層地深入到頭腦的中心,我們發現頭腦就是一個恐懼的集合體,它所有的欲求、防禦、征服機制都來自一個恐懼,那個恐懼就是死亡。所以頭腦是不臣服的,因為臣服總是讓人想到死亡。但是只要還有恐懼,就不可能有終極的自由。要麼死亡獲勝,要麼恐懼獲勝。

在這裡還關係到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愛。愛是一種流動的能量。如果內心不願跟隨愛的意願流動,智力就變得僵化,問題被封鎖在頭腦的圍牆裡面,越努力越找不到出口,反而滋生更多的恐懼和擔憂。愛是獲得神聖恩典的關鍵,但是當一個人處在恐懼、擔憂和困惑當中,恩典就不會發生。人心自設的障礙阻擋了恩典的發生,恩典是流動的,心靈卻可能停滯在過去的記憶和問題當中。在有形世界我們希望先看到事實才相信,但是在無形世界,你必須先相信才能看到。這就是為什麼臣服和愛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當我們在追尋一個終極答案的時候,首先意味著這個問題即“靈魂被囚禁”是真實存在的——好比鵝是自小生長在瓶子裡的。假如這個問題是經不起推敲的,是一個假設呢?如果一個問題是偽命題,那它的答案也不是真實成立的。這在理解上是可以達到的,但是現實卻不允許,因為此時做出判斷的仍然是心智。如果判斷是來自智慧,那就必須有真實的體驗。所以最終我們不僅要超越智力的習慣模式和一切源於恐懼的動機行為,還要超越智力的根基:識別。只有深入這個根基,徹底的轉變才會發生,這個轉變只能通過體驗達成。這時候瓶子就不再起到什麼限制作用了,因為所有的故事發生都源於最初的一念,即概念認同。根基一旦動搖,上層建築就無法立足。

靈魂從來都是自由的,鵝從來都沒有被放到瓶子裡面。要認證靈魂本是自由的,並不是要摧毀外在的一切束縛形式,因為這可能是一個歧途。靈魂只能回到自身認識自己本來的面目,這意味著它必須要非常準確地繞開思維的陷阱和虛假動機,並戰勝對“失去”的恐懼。假如靈魂處在類似於鵝的處境,在困境中掙扎那它只有一個結果:痛苦地死去。但是這種死亡沒有意義,它不是自我拯救的方式,也不是靈魂的意願。

自我拯救的方式是讓頭腦以及它所代表的一切侷限和經驗臣服於靈魂的智慧引領。這意味著越來越多地意識到頭腦的侷限和偏執,越來越少地使用頭腦,越來越多地使用智慧。頭腦的價值僅僅用在日常生活具體的事情上就足夠了,但在自由這件事情上它起不到什麼作用。當你不再使用它會收穫業的地方,它就會枯萎。

頭腦不生就形同於死亡,但那不是真的死亡,而是涅槃。這時候死亡的並不是靈魂,靈魂是永生的。“死亡”的是身體和心智的感受,當身體和心智都進入“死亡”,靈魂就會重生。類似的,當個人經驗死亡,智慧和靈感就會發生。靈魂並不在一個物質性的時空裡面,這是一個無央之界,它本身並不在身體和心智的管轄範圍。所以靈魂在自我覺悟的那一刻,它意識到它一直都是自由的且永恆自由,不自由的概念是心智帶來的結果。心的止息也形同死亡,但那也不是真的死亡,而是極樂。

有一些古老的訓練要人去折磨身體,或者刻意控制念頭的發生,其實是不必要的。靈魂所在的維度和這兩者無關,它是無限的意識和覺知。能覺知心智和身體的是同一個意識,我們需要的只是變得對它們有意識,然後重建秩序。認出我們是無限意識,臣服和愛就會發生。

在證悟的當下,並不存在身體、心智、靈魂的區別。因為它們的本質相同。在涅槃裡,萬物一體沒有差別。心智才會產生差別的意識,靈魂沒有。所以,當鵝通過一種類似死亡的方式獲得重生的時刻,它發現瓶子本身也是虛幻的,束縛是心智創造出來的幻覺。在真實的自由裡面它不在,而虛幻的根本沒有力量。切斷了心智的根基就是釋放了靈魂。當靈魂意識到這一點,鵝就自由了,就出來了。

此岸就是彼岸。所以解脫並不是離開的意思,而是無處不在的意思,實相在哪裡它的影子幻相就在哪裡。確實沒有一個佛是真正進入涅槃的,因為他是無處不在的,在輪迴裡在涅槃裡。但是為什麼人要浪費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給影子呢?都是心智一直在波動的緣故。

死亡不是哀傷而是極樂的誕生,哀傷是無知的表現,因為愛的高潮因死亡的到來而達成。短暫地死亡可以通過頓悟的方式,但那不夠徹底和強烈,心智的根基仍然牢固,也沒有愛。通過給以意識足夠的能量和精細度,最後達到的死亡才是死亡的高潮,那樣的死亡才會足夠的徹底和唯美,這就是證悟。證悟就是在實相的世界休息,心智不但不毀壞它的屬性也變了,它服從智慧。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讓心智能夠放慢、停止、感受“死亡”的氣息,直到徹底轉變,智慧反轉。

在那之前,我們無法靠卑微的智力和軟弱的心靈去證悟。甚至我們都處理不好生活中的困惑和煩惱,把它看成靈性成長所必需的試煉,是為了讓我們的心智更有效率,以便加快我們成長的速度。這樣的理解會更有智慧。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russ999.pixnet.net/blog/post/31419487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痞客 (謝謝訂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